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简体版|繁体版|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2018-02-02 17:02     来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规划和体制改革处     作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规划和体制改革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十二五”要点回顾

(一)目标定位

加快形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十二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区3个百分点。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保税物流体系作用全面发挥,开放合作不断深入,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

(二)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壮大发展电子、石化、冶金、装备制造、能源、造纸、轻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业、造纸产业、轻工食品等六大产业集群。

(三)基础设施规划

进一步理顺港口管理体制,优化港口布局,完善集疏运系统,加大港口一体化建设力度,快速提升北部湾港吞吐能力,打造成为我国沿海重要枢纽港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省市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一体化交通通信运输体系。

(四)社会事业建设

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教育、人才、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十二五”实施评估

(一)主要成效

1.发展目标有序推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275.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439.7亿元,年均增长11.7%,占全区比重由2010年的44.7%上升到4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1780元提高到36592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502元;财政收入由558亿元增长到1059亿元,占全区比重由45.4%上升到49%;固定资产投资由3721.1亿元增长到6482.5亿元,占全区比重由47.3%提高到48.8%;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18.8亿美元增长到343亿美元,占全区比重由67.1%提高到84.6%。经济区以占全区3/10的土地、2/5的人口,创造了近1/2的经济总量、1/2的财政收入和4/5多的进出口总额。

经济区加工制造基地快速布局,商贸和物流基地初步成型,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沿海经济新一极逐步确立,作为带动西南地区出海出边、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与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不断推进,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逐步成型。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8.7:40.2:41.1调整为2013年的17.2:43.5:39.3;石化、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建材等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具有经济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园区建设成绩明显。

2014年,经济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63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6%,比全区高2.9个百分点。2014年自治区重点支持建设的14个产业园区产值(含贸易额)合计5935.28亿元,工业投资额788.66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投资额358.33亿元,产值(含贸易额)超500亿元的达到6个,凭祥综合保税区晋升为千亿元园区,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80个,园区企业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44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以金融、商贸、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保税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4年,经济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17.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0.56%,较上年增长1.29个百分点。此外,经济区加快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完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保障能力日益增强。经济区交通、港口、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公路网不断优化完善,通往越南、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的6条高速公路全部打通,崇左—钦州、六景—钦州、玉林—铁山港、防城港—东兴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小时经济圈”基本成型;“高铁时代”加速到来,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南宁—广州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总运营里程达到259公里;大密度航空网建设步伐加快,南宁机场完成4E级改建,新航站楼已经投入运营,南宁和北海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2014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

经济区港口建设不断加速,港口吞吐量和集运疏能力加速提升,北部湾港成为服务西南、华南和中南西南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我国对东盟国家海上贸易的重要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煤炭集散贸易和配送中心、中国最大的锰矿进口和磷酸出口基地,并正在形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新兴的资源配置中心。2014年,北部湾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建成泊位24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74个;2010年至2014年,货物吞吐量由1.19亿吨提升至2.02亿吨,年均增速14.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2万标准箱,年均增速达到15.55%。

经济区信息基础设施扎实推进。近年来,相继启动或完成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大楼、中国联通南宁总部基地、广西公共数据资源交换平台、中国电信“宽带中国•光网城市”、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工程、广西互联网公共平台改扩建工程等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了广西“金字”系列电子政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电子商务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深入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千百工程”。

4.城镇化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强化,以南宁五象新区、北海海湾新城、钦州滨海新城、玉林玉东新区等新区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2.7%提高到2014年的47.7%,高出全区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推进,城镇总人口增加到957.67万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增加到569平方公里;北部湾城镇群加速形成,原武鸣县并入南宁市,首府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核心地位也将进一步凸显;北部湾同城化进程加快,制定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南北钦防”实现医保、电信、购房同城化。此外,编制了一批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规划,并不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已初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发展中心,有效推进了产城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联系日益增强。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规划》实施以来,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经济区科学技术经费支出为62093万元,占全区43.32%,比2010年(44575万元)增长39.3%。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专利申请5050件,占全区37.1%,是2008年的4.34倍。

教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12.86亿元增至2013年的21.13亿元。201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7%。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西民族博物馆、防城港市艺术中心、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基本建成,相继评选了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区域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不断完善。2013年北部湾经济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7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数量达2.0人。

城乡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实施了积极的就业及创业政策;组织了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了职能培训活动,为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了市、县、乡(镇)、村(社区)等各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1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8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1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00元。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高,2012年,经济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2.25万人、287.53万人、64.51万人、75.48万人、66.1万人,新农村养老参保人数达到345.49万人。

6.开放合作不断深入,服务国家战略成效卓著。2010至2014年,经济区在对外贸易、园区合作共建以及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经济区服务中国—东盟合作、辐射和带动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在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速趋缓的整体形势下,经济区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18.78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42.9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0.36%。其中,出口额由72.68亿美元增加到213.87亿美元,年均增速为30.97%,进口额由46.1亿美元增加到129.1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9.36%。

园区合作成效显著。重点建设了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广西崇左中泰产业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钦州保税港区等一批重点合作园区,创新实施了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和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两国双园”模式。此外,经济区加大与粤、港、滇、黔等地区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和无水港。

保税物流建设初成体系。国家先后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并扩区建设,初步构建了功能齐备的保税物流体系。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和钦州保税港区二、三期等已相继封关运作。

合作平台效应明显。自2004年以来,南宁市成功举办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渠道”综合效应不断释放;2006年以来,经济区成功举办了8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全面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南崇经济带成为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中国—东盟平台及通道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双边经贸和人文交流。

7.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建设保护实现双赢。“十二五”期间,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北部湾依然是中国目前较为洁净的海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南宁市成为国家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钦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钦州石化产业园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大力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呈逐年降低趋势;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并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此外,经济区不断加强陆域生态建设和保护,总体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有效实施了湿地保护项目和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顺利推进了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面积稳步加大。

8.体制机制大胆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激发。“十二五”期间,经济区在同城化发展、园区改革以及通关一体化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自治区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经济区同城化全面启动,通信、金融、社保、交通等十大领域同城化取得实效;经济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户籍制度、港口体制、园区体制、通关一体化等4个配套改革方案,行政审批、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口岸通关一体化、园区管理体制、跨境金融、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建设自治区改革创新先行园区总体方案已经实施;防城港、北海、钦州三港被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于2011年获得自治区批准,并逐步实现统一港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经济区首个行政审批局,行政许可事项做到“一站式”受理及审批;南宁海关、广西检验检疫局在防城港、凭祥口岸正式启动广西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沿边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成立了东盟货币服务平台和东盟货币业务中心,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获批,首批跨境人民币贷款协议签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在征地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征转分离”、低丘缓坡及其它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拓展投融资渠道,组建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开放合作。

(二)存在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竞争力有待提升。当前,经济区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GDP总量仅为珠三角的12.4%;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落后于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等。经济增速上,经济区领先于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但与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总体而言,经济区实力较弱,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在国家区域政策普惠及构筑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的大背景下,经济区政策红利日趋势微,面临的区域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水平仍然是当前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任务。

此外,《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主要发展指标从实施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底,各项指标有序推进;但与《规划》设定的2015年目标值相比,当前距十二五收官仅一年,部分指标实现还存在较大困难。

2.产业结构不优,产业体系亟待完善。2013年,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7.2:43.5:39.3,而同期全区为16.3:47.7:36,经济区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还难以对经济区升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当前,经济区以石化、电子信息、林浆纸一体化、冶金、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磷化、保税物流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其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和初加工产业特征较为显著,产业链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不够,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也有待形成,部分行业尚缺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且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此外,经济区内产业同质、分工不明、竞争无序、重复投资和建设、产城融合不足、公共服务平台较少等问题日趋凸显,城镇空间、职能、产业分化与整合、创新与转型挑战巨大。其中,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港口物流产业同质竞争、沿海旅游产业同质竞争以及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主导产业的同质竞争等日趋显著。

3.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经济区城镇率为47.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6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区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仍有待完善,城市经济仍有待充分发展,对区域内外的要素聚集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东部发达经济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也落后于同期发展的成渝、关中—天水等西部经济区,与打造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持、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地位不相符。此外,经济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较为缓慢,亟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都市区和城镇群建设。

4.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仍不完善,通道优势未充分发挥。经济区交通设施网络密度低、出省通道对接不够、出边通道标准偏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的瓶颈依然存在,使得经济区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公路方面,路网规模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缺乏连接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多区域合作的快速大能力通道。铁路方面,点线能力不协调,疏港能力不足,水铁和公铁中转衔接不畅。航空方面,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线还较少,不能完全跟上中国—东盟自贸区迅速发展的步伐。北部湾港方面,在总量、质量、结构、布局、机制、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和次区域发展开放的需要,港口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较少,万吨级以上泊位仅占29.7%,后方集疏运体系不完善,进出货物滞港现象严重,而且进出不平衡,空载进港率高,集运效率低,物流成本大,制约北部湾港的发展。加之最新的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长株潭、成渝、黔中、滇中等地区都在其范围内,货流可由水路通往长三角出海口(成渝经济区中重庆水路运输分担了出口运输总量的70%和进出口总量的94.6%),北部湾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5.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合作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受外向型产业起步晚、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经济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业务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规模仍然偏小,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经营主体多为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利用外资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此外,泛北部湾地区至今尚未建立各国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机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还处在研究探讨和凝聚共识阶段,西南出海出边大通道建设没有形成与周边省份开展长效合作的常设协调机制,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合作园区缺乏国家层面有关支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还不能适应开放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区在外贸、外汇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仍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的效率不高,通关便利化、出入境人员管理、外汇资金管理等政策优势不明显,制约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现象突出。经济区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港口等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日趋乏力,而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的愈加重视,要素驱动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还处于总量少、增长慢的局面,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设施。由于基础弱、基数小,经济区研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经济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0.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更低于北京(6.08%)、上海(3.60%)、天津(2.98%)、江苏(2.51%)、广东(2.32%)等省市。

另一方面,经济区6市除南宁财力稍好一些外,其他各市财力都较为薄弱,国家投入也有限,加之金融机构数量偏少,资本市场发展比较缓慢,上市公司数量不多,融资渠道窄,给产业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带来困难。

此外,经济区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不足,尤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缺乏;人才储备总量偏少,结构层次偏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较少;现状较为落后的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

7.生态环境保护制约加大,开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当前,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石化、钢铁、有色金属、林浆纸等产业发展迅速,但这些产业均为高耗能的资源加工产业,经济区面临着既要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又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的双重压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另一方面,经济区工业园区快速发展,许多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工业园区用地空间严重不足。相对于经济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偏紧,下达时间晚,每年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约束了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园区规划建设的优化整合和适度扩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2018-02-02 17:02     来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规划和体制改革处     作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规划和体制改革处

一、“十二五”要点回顾

(一)目标定位

加快形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十二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区3个百分点。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保税物流体系作用全面发挥,开放合作不断深入,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

(二)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壮大发展电子、石化、冶金、装备制造、能源、造纸、轻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业、造纸产业、轻工食品等六大产业集群。

(三)基础设施规划

进一步理顺港口管理体制,优化港口布局,完善集疏运系统,加大港口一体化建设力度,快速提升北部湾港吞吐能力,打造成为我国沿海重要枢纽港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省市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一体化交通通信运输体系。

(四)社会事业建设

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教育、人才、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十二五”实施评估

(一)主要成效

1.发展目标有序推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275.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439.7亿元,年均增长11.7%,占全区比重由2010年的44.7%上升到4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1780元提高到36592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502元;财政收入由558亿元增长到1059亿元,占全区比重由45.4%上升到49%;固定资产投资由3721.1亿元增长到6482.5亿元,占全区比重由47.3%提高到48.8%;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18.8亿美元增长到343亿美元,占全区比重由67.1%提高到84.6%。经济区以占全区3/10的土地、2/5的人口,创造了近1/2的经济总量、1/2的财政收入和4/5多的进出口总额。

经济区加工制造基地快速布局,商贸和物流基地初步成型,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沿海经济新一极逐步确立,作为带动西南地区出海出边、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与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不断推进,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逐步成型。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8.7:40.2:41.1调整为2013年的17.2:43.5:39.3;石化、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建材等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具有经济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园区建设成绩明显。

2014年,经济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63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6%,比全区高2.9个百分点。2014年自治区重点支持建设的14个产业园区产值(含贸易额)合计5935.28亿元,工业投资额788.66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投资额358.33亿元,产值(含贸易额)超500亿元的达到6个,凭祥综合保税区晋升为千亿元园区,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80个,园区企业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44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以金融、商贸、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保税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4年,经济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17.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0.56%,较上年增长1.29个百分点。此外,经济区加快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完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保障能力日益增强。经济区交通、港口、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公路网不断优化完善,通往越南、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的6条高速公路全部打通,崇左—钦州、六景—钦州、玉林—铁山港、防城港—东兴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小时经济圈”基本成型;“高铁时代”加速到来,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南宁—广州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总运营里程达到259公里;大密度航空网建设步伐加快,南宁机场完成4E级改建,新航站楼已经投入运营,南宁和北海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2014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

经济区港口建设不断加速,港口吞吐量和集运疏能力加速提升,北部湾港成为服务西南、华南和中南西南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我国对东盟国家海上贸易的重要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煤炭集散贸易和配送中心、中国最大的锰矿进口和磷酸出口基地,并正在形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新兴的资源配置中心。2014年,北部湾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建成泊位24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74个;2010年至2014年,货物吞吐量由1.19亿吨提升至2.02亿吨,年均增速14.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2万标准箱,年均增速达到15.55%。

经济区信息基础设施扎实推进。近年来,相继启动或完成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大楼、中国联通南宁总部基地、广西公共数据资源交换平台、中国电信“宽带中国•光网城市”、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工程、广西互联网公共平台改扩建工程等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了广西“金字”系列电子政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电子商务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深入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千百工程”。

4.城镇化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强化,以南宁五象新区、北海海湾新城、钦州滨海新城、玉林玉东新区等新区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2.7%提高到2014年的47.7%,高出全区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推进,城镇总人口增加到957.67万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增加到569平方公里;北部湾城镇群加速形成,原武鸣县并入南宁市,首府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核心地位也将进一步凸显;北部湾同城化进程加快,制定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南北钦防”实现医保、电信、购房同城化。此外,编制了一批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规划,并不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已初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发展中心,有效推进了产城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联系日益增强。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规划》实施以来,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经济区科学技术经费支出为62093万元,占全区43.32%,比2010年(44575万元)增长39.3%。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专利申请5050件,占全区37.1%,是2008年的4.34倍。

教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12.86亿元增至2013年的21.13亿元。201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7%。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西民族博物馆、防城港市艺术中心、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基本建成,相继评选了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区域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不断完善。2013年北部湾经济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7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数量达2.0人。

城乡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实施了积极的就业及创业政策;组织了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了职能培训活动,为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了市、县、乡(镇)、村(社区)等各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1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8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1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00元。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高,2012年,经济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2.25万人、287.53万人、64.51万人、75.48万人、66.1万人,新农村养老参保人数达到345.49万人。

6.开放合作不断深入,服务国家战略成效卓著。2010至2014年,经济区在对外贸易、园区合作共建以及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经济区服务中国—东盟合作、辐射和带动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在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速趋缓的整体形势下,经济区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18.78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42.9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0.36%。其中,出口额由72.68亿美元增加到213.87亿美元,年均增速为30.97%,进口额由46.1亿美元增加到129.1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9.36%。

园区合作成效显著。重点建设了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广西崇左中泰产业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钦州保税港区等一批重点合作园区,创新实施了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和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两国双园”模式。此外,经济区加大与粤、港、滇、黔等地区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和无水港。

保税物流建设初成体系。国家先后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并扩区建设,初步构建了功能齐备的保税物流体系。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和钦州保税港区二、三期等已相继封关运作。

合作平台效应明显。自2004年以来,南宁市成功举办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渠道”综合效应不断释放;2006年以来,经济区成功举办了8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全面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南崇经济带成为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中国—东盟平台及通道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双边经贸和人文交流。

7.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建设保护实现双赢。“十二五”期间,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北部湾依然是中国目前较为洁净的海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南宁市成为国家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钦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钦州石化产业园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大力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呈逐年降低趋势;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并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此外,经济区不断加强陆域生态建设和保护,总体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有效实施了湿地保护项目和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顺利推进了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面积稳步加大。

8.体制机制大胆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激发。“十二五”期间,经济区在同城化发展、园区改革以及通关一体化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自治区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经济区同城化全面启动,通信、金融、社保、交通等十大领域同城化取得实效;经济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户籍制度、港口体制、园区体制、通关一体化等4个配套改革方案,行政审批、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口岸通关一体化、园区管理体制、跨境金融、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建设自治区改革创新先行园区总体方案已经实施;防城港、北海、钦州三港被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于2011年获得自治区批准,并逐步实现统一港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经济区首个行政审批局,行政许可事项做到“一站式”受理及审批;南宁海关、广西检验检疫局在防城港、凭祥口岸正式启动广西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沿边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成立了东盟货币服务平台和东盟货币业务中心,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获批,首批跨境人民币贷款协议签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在征地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征转分离”、低丘缓坡及其它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拓展投融资渠道,组建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开放合作。

(二)存在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竞争力有待提升。当前,经济区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GDP总量仅为珠三角的12.4%;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落后于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等。经济增速上,经济区领先于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但与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总体而言,经济区实力较弱,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在国家区域政策普惠及构筑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的大背景下,经济区政策红利日趋势微,面临的区域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水平仍然是当前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任务。

此外,《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主要发展指标从实施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底,各项指标有序推进;但与《规划》设定的2015年目标值相比,当前距十二五收官仅一年,部分指标实现还存在较大困难。

2.产业结构不优,产业体系亟待完善。2013年,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7.2:43.5:39.3,而同期全区为16.3:47.7:36,经济区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还难以对经济区升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当前,经济区以石化、电子信息、林浆纸一体化、冶金、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磷化、保税物流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其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和初加工产业特征较为显著,产业链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不够,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也有待形成,部分行业尚缺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且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此外,经济区内产业同质、分工不明、竞争无序、重复投资和建设、产城融合不足、公共服务平台较少等问题日趋凸显,城镇空间、职能、产业分化与整合、创新与转型挑战巨大。其中,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港口物流产业同质竞争、沿海旅游产业同质竞争以及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主导产业的同质竞争等日趋显著。

3.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经济区城镇率为47.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6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区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仍有待完善,城市经济仍有待充分发展,对区域内外的要素聚集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东部发达经济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也落后于同期发展的成渝、关中—天水等西部经济区,与打造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持、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地位不相符。此外,经济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较为缓慢,亟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都市区和城镇群建设。

4.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仍不完善,通道优势未充分发挥。经济区交通设施网络密度低、出省通道对接不够、出边通道标准偏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的瓶颈依然存在,使得经济区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公路方面,路网规模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缺乏连接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多区域合作的快速大能力通道。铁路方面,点线能力不协调,疏港能力不足,水铁和公铁中转衔接不畅。航空方面,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线还较少,不能完全跟上中国—东盟自贸区迅速发展的步伐。北部湾港方面,在总量、质量、结构、布局、机制、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和次区域发展开放的需要,港口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较少,万吨级以上泊位仅占29.7%,后方集疏运体系不完善,进出货物滞港现象严重,而且进出不平衡,空载进港率高,集运效率低,物流成本大,制约北部湾港的发展。加之最新的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长株潭、成渝、黔中、滇中等地区都在其范围内,货流可由水路通往长三角出海口(成渝经济区中重庆水路运输分担了出口运输总量的70%和进出口总量的94.6%),北部湾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5.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合作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受外向型产业起步晚、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经济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业务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规模仍然偏小,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经营主体多为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利用外资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此外,泛北部湾地区至今尚未建立各国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机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还处在研究探讨和凝聚共识阶段,西南出海出边大通道建设没有形成与周边省份开展长效合作的常设协调机制,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合作园区缺乏国家层面有关支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还不能适应开放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区在外贸、外汇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仍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的效率不高,通关便利化、出入境人员管理、外汇资金管理等政策优势不明显,制约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现象突出。经济区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港口等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日趋乏力,而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的愈加重视,要素驱动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还处于总量少、增长慢的局面,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设施。由于基础弱、基数小,经济区研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经济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0.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更低于北京(6.08%)、上海(3.60%)、天津(2.98%)、江苏(2.51%)、广东(2.32%)等省市。

另一方面,经济区6市除南宁财力稍好一些外,其他各市财力都较为薄弱,国家投入也有限,加之金融机构数量偏少,资本市场发展比较缓慢,上市公司数量不多,融资渠道窄,给产业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带来困难。

此外,经济区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不足,尤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缺乏;人才储备总量偏少,结构层次偏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较少;现状较为落后的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

7.生态环境保护制约加大,开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当前,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石化、钢铁、有色金属、林浆纸等产业发展迅速,但这些产业均为高耗能的资源加工产业,经济区面临着既要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又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的双重压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另一方面,经济区工业园区快速发展,许多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工业园区用地空间严重不足。相对于经济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偏紧,下达时间晚,每年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约束了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园区规划建设的优化整合和适度扩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