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简体版|繁体版|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要闻动态

光明日报关注|向海图强,拓宽发展新通道

——广西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

2024-03-15 09:50     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5日05版)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

广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资料图片

鸟瞰平陆运河河道。赵冠雄 摄/光明图片

广西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16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发展向海经济,实现向海图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着力“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坚持陆海统筹,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拓展蓝色空间,壮大向海产业,畅通向海通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深化向海开放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在2020—2022年向海经济三年行动实施中,海洋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1612.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96.9亿元,如今2023—2025年行动计划开启,力争2025年向海经济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八桂儿女逐梦深蓝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广西向海图强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抢占海洋经济新赛道?如何进一步擦亮广西海洋经济“蓝色名片”?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广西各地调研,探究广西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

1.“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阳春三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这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全球首创了‘U’形工艺方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码头智慧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采用新工艺方案后,工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内轻点按键,即可完成上万吨货物的装卸,作业效率和能力大大提升。”

现代科技让这个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焕发了新活力,偌大的码头鲜见人影,巨型货轮上方,不停往返的桥吊精准抓取集装箱,放置在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上,来回穿梭的智能导引运输车井然有序,大量来自我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货物在这里集中交汇。2023年,北部湾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10.8%,稳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十强。

港口是连接陆海的枢纽,是牵引向海经济发展的龙头。广西以“四个一流”为指引,强化港口资源整合,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海阔几万里,潮起一线天,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枢纽海港。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将北部湾港定位为国际门户港。

港口设施能级显著增强。已建成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油码头、2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具备20万吨级集装箱船、散货船,30万吨级油船和15万吨级LNG船通航靠泊条件。

港口辐射范围不断拓展。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6条,其中外贸集装箱航线48条、内贸集装箱航线28条。通过北部湾港现有航线网络可通达全球集装箱港口,辐射范围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2023年,北部湾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800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增幅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

2.打通向海发展“任督二脉”

在世界版图上,一条全新的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正加速延伸,跨地越海,联通各方,将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这就是“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为关键节点,向南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五洲四海。

近年来,广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打通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向海通道网络日益完备。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向海发展的大动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冲破大山、外联世界,将区位优势转为开放发展优势,不断拓宽“通道”之路,书写着基础设施联通开放发展新篇章。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中线通道已全线贯通并实现电气化,标志性工程黄桶至百色铁路正式开工,时速350公里的贵阳至南宁高铁开通运营,14个设区市实现“高铁+动车”全覆盖,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大能力运输通道加快形成。

通道物流规模快速增长。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国内18省(区、市)、70市、144站的交通物流网络。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9580列,同比增长8.6%,开行量较2017年增长52倍。

空港建设迈出新步伐。南宁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运营,防城港机场、贺州机场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2023年,南宁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4.7%,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05.6%,增幅均高于全国千万级机场平均恢复水平。

广西财经学院唐红祥教授团队长期跟踪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经常深入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企业部门调研。他表示,“广西货不走广西港”一直以来都是广西发展中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这一现象得到了较大改善。不仅如此,重庆、四川、贵州、青海等西部地区的产品也在加速从北部湾港出海。

天高海阔,春意盎然。从烟波浩渺的南宁横州市平塘江口,到昼夜兼程的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再到潮起涌动的茅尾海入海口,调研组所到之处,深深感受到了平陆运河建设的热火朝天,繁忙红火的作业场景随处可见。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也是广西所盼、强桂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重大项目。平陆运河2026年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如今,各条战线的建设者正铆足干劲,夜以继日,全力以赴,为实现“一河贯通,八桂向海”而奋战。

3.把握“时”与“势”,聚焦“新”与“质”

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中石油炼化、华谊三期、国投电厂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干快上,中船、远景、中伟等龙头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忙。“我们充分发挥临海优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一批批企业在钦州港片区风生水起,临港加速聚集。”钦州市海洋局局长韦家杰介绍。

产业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广西坚持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港口和产业园区,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壮大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升级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培育发展腹地向海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层次不断提高。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获批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北海银海区、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为国家试点。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从2019年129.8亿元增长到2022年202.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2%。海洋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北海成为全区首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

向海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船广西手持造船订单已排至2026年,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增速超过15%。

临港产业加快聚集发展。华谊化工、中伟新材料、惠科电子、信义玻璃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沿海,广西钢铁、盛隆冶金“二次创业”,“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聚集发展,行业龙头已初步形成。

广西精准把握“时”与“势”,聚焦“新”与“质”,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能,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推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广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统筹好海域污染防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闪闪发亮。

4.“双向奔赴”换来“多方奔富”

既不沿边也不沿海,更没有大江大河,广西玉林市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区位。通江达海,一直是玉林人的梦想。在“家门口”出海,玉林显得比任何地方都更加迫切。

2023年12月28日,北部湾港北海铁山东港区(玉林海港码头)开港,标志着玉林海上通道打通,实现了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华丽转身。

联动是发展向海经济的关键。玉林的发展是广西陆海统筹发展的典型示范。近年来,广西坚持全区发展“一盘棋”,加强陆海统筹、协同发展,依托内陆地区构筑向海开放前沿阵地,推动沿海产业向内陆和山区腹地延伸扩张,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向海开放融合。

山海统筹。河池、百色通过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合作建设扶贫创业小镇,开通贺州至北部湾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推动“浪漫北部湾”与“桂林山水”等品牌联动发展,促进山区与沿海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

江海贯通。平陆运河经济带规划核心区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5个设区市,联动融合9个设区市。南宁、贵港等沿江地区,正在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的战略机遇,江海贯通,布局临港产业。柳州具备良好工业基础,“柳工制造”与海工装备制造具有相通性,正在谋划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产业链。

边海衔接。广西沿边地区拥有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开发开放平台功能,正在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深化拓展东西部产业协作,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向海图强,拓宽发展新通道。山海统筹、江海贯通、边海衔接的互惠双赢、协调发展新路子,将实现百川到海。

5.创新求变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背靠中南西南,拥抱北部湾,承东启西,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既是开放窗口,也是战略腹地,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回顾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从2004年首届“共注合作之水启动时代之钟”,到2023年第20届“镶钻成冠美好未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并进、山海同行、共绘蓝图的开放画卷,徐徐铺展在世界面前。

20载一路走来,东博会和峰会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共赢,累计举办300多场部长级高层论坛,搭建40多个领域的部长级沟通机制,覆盖经贸、产能、港口、金融等40多个重点领域,形成中国东盟加强协商的“南宁渠道”,书写“黄金十年”到“钻石十年”,再到“镶钻成冠”的宏伟篇章。

向海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广西一方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等一批跨省产业园区扎根北部湾。

另一方面,深化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开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中马“两国双园”新模式,建设中国在印尼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东盟连续24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科技创新是向海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广西海洋产业起步晚,海洋科技力量薄弱,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海洋事业更上新台阶,当务之急是弥补科技力量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海洋科研机构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广西海洋研究院获批设立;2018年,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北部湾大学揭牌;2023年,广西海洋科学院组建……一个个科研机构的诞生,使得广西海洋科技力量得到快速提升。

海洋是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广西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动能,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校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海洋教育水平,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拥有海洋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4家,培育自治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5家,海洋四所、广西海洋研究院等涉海机构加快发展,玉柴、南南铝、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一批向海骨干企业加速形成技术创新优势,北部湾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本科高校建有涉海相关学科,广西财经学校等高校在向海经济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6.经验与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凝聚向海共识作为前提。向海图强,重在突出创新求变谋发展、凝聚各方发展共识。广西牢记总书记嘱托,引导全区上下拓宽向海视野、凝聚向海共识、强化向海思维,进一步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以思想观念更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出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接续实施两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汇聚起向海图强的强大政策合力。通过建立一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高品质海洋周、海洋节、开海节、向海经济大讲坛等海洋特色活动,营造全区上下向海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始终坚持协同联动发展作为支撑。广西辖区内与海岸线最远的直线距离不过500公里,从大范围上讲,都属于沿海地区。当地通过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深入推进南北钦防一体化,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协调发展,促进区内腹地特色产业向海发展,进一步激活“蓝色基因”、做大“蓝色蛋糕”、做强“蓝色产业”。

三是始终坚持产业聚焦壮大作为基础。产业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广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努力打造全产业链条的向海产业集群,全力补短板、强基础、锻新板、拉长板推动向海产业振兴,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聚焦做好四篇强产业大文章,做精“原字号”,升级“老字号”,壮大“新字号”,拓展“外字号”,构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

四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道。广西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动能,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引进培养一批海洋科技人才。2018—2022年,全区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为52%,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为17%,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0%,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海洋产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撑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作为突破。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广西牢牢把握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经贸协定,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六是始终坚持人海和谐共生作为方向。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强区建设。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入海河流整治效果明显,入海河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近岸海域水质连年考核均为“优”,累计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正在形成。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王瑾雯,广西财经学院教授陈修谦,广西海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尔江,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朝晖,南宁市社会科学院东盟研究所所长周博,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姚其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40315332715084634_ORIGIN.jpg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要闻动态

光明日报关注|向海图强,拓宽发展新通道

——广西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

2024-03-15 09:50     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5日05版)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

广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资料图片

鸟瞰平陆运河河道。赵冠雄 摄/光明图片

广西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16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发展向海经济,实现向海图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着力“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坚持陆海统筹,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拓展蓝色空间,壮大向海产业,畅通向海通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深化向海开放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在2020—2022年向海经济三年行动实施中,海洋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1612.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96.9亿元,如今2023—2025年行动计划开启,力争2025年向海经济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八桂儿女逐梦深蓝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广西向海图强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抢占海洋经济新赛道?如何进一步擦亮广西海洋经济“蓝色名片”?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广西各地调研,探究广西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

1.“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阳春三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这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全球首创了‘U’形工艺方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码头智慧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采用新工艺方案后,工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内轻点按键,即可完成上万吨货物的装卸,作业效率和能力大大提升。”

现代科技让这个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焕发了新活力,偌大的码头鲜见人影,巨型货轮上方,不停往返的桥吊精准抓取集装箱,放置在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上,来回穿梭的智能导引运输车井然有序,大量来自我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货物在这里集中交汇。2023年,北部湾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10.8%,稳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十强。

港口是连接陆海的枢纽,是牵引向海经济发展的龙头。广西以“四个一流”为指引,强化港口资源整合,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海阔几万里,潮起一线天,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枢纽海港。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将北部湾港定位为国际门户港。

港口设施能级显著增强。已建成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油码头、2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具备20万吨级集装箱船、散货船,30万吨级油船和15万吨级LNG船通航靠泊条件。

港口辐射范围不断拓展。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6条,其中外贸集装箱航线48条、内贸集装箱航线28条。通过北部湾港现有航线网络可通达全球集装箱港口,辐射范围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2023年,北部湾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800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增幅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

2.打通向海发展“任督二脉”

在世界版图上,一条全新的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正加速延伸,跨地越海,联通各方,将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这就是“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为关键节点,向南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五洲四海。

近年来,广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打通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向海通道网络日益完备。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向海发展的大动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冲破大山、外联世界,将区位优势转为开放发展优势,不断拓宽“通道”之路,书写着基础设施联通开放发展新篇章。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中线通道已全线贯通并实现电气化,标志性工程黄桶至百色铁路正式开工,时速350公里的贵阳至南宁高铁开通运营,14个设区市实现“高铁+动车”全覆盖,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大能力运输通道加快形成。

通道物流规模快速增长。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国内18省(区、市)、70市、144站的交通物流网络。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9580列,同比增长8.6%,开行量较2017年增长52倍。

空港建设迈出新步伐。南宁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运营,防城港机场、贺州机场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2023年,南宁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4.7%,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05.6%,增幅均高于全国千万级机场平均恢复水平。

广西财经学院唐红祥教授团队长期跟踪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经常深入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企业部门调研。他表示,“广西货不走广西港”一直以来都是广西发展中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这一现象得到了较大改善。不仅如此,重庆、四川、贵州、青海等西部地区的产品也在加速从北部湾港出海。

天高海阔,春意盎然。从烟波浩渺的南宁横州市平塘江口,到昼夜兼程的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再到潮起涌动的茅尾海入海口,调研组所到之处,深深感受到了平陆运河建设的热火朝天,繁忙红火的作业场景随处可见。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也是广西所盼、强桂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重大项目。平陆运河2026年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如今,各条战线的建设者正铆足干劲,夜以继日,全力以赴,为实现“一河贯通,八桂向海”而奋战。

3.把握“时”与“势”,聚焦“新”与“质”

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中石油炼化、华谊三期、国投电厂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干快上,中船、远景、中伟等龙头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忙。“我们充分发挥临海优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一批批企业在钦州港片区风生水起,临港加速聚集。”钦州市海洋局局长韦家杰介绍。

产业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广西坚持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港口和产业园区,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壮大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升级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培育发展腹地向海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层次不断提高。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获批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北海银海区、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为国家试点。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从2019年129.8亿元增长到2022年202.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2%。海洋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北海成为全区首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

向海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船广西手持造船订单已排至2026年,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增速超过15%。

临港产业加快聚集发展。华谊化工、中伟新材料、惠科电子、信义玻璃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沿海,广西钢铁、盛隆冶金“二次创业”,“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聚集发展,行业龙头已初步形成。

广西精准把握“时”与“势”,聚焦“新”与“质”,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能,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推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广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统筹好海域污染防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闪闪发亮。

4.“双向奔赴”换来“多方奔富”

既不沿边也不沿海,更没有大江大河,广西玉林市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区位。通江达海,一直是玉林人的梦想。在“家门口”出海,玉林显得比任何地方都更加迫切。

2023年12月28日,北部湾港北海铁山东港区(玉林海港码头)开港,标志着玉林海上通道打通,实现了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华丽转身。

联动是发展向海经济的关键。玉林的发展是广西陆海统筹发展的典型示范。近年来,广西坚持全区发展“一盘棋”,加强陆海统筹、协同发展,依托内陆地区构筑向海开放前沿阵地,推动沿海产业向内陆和山区腹地延伸扩张,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向海开放融合。

山海统筹。河池、百色通过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合作建设扶贫创业小镇,开通贺州至北部湾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推动“浪漫北部湾”与“桂林山水”等品牌联动发展,促进山区与沿海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

江海贯通。平陆运河经济带规划核心区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5个设区市,联动融合9个设区市。南宁、贵港等沿江地区,正在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的战略机遇,江海贯通,布局临港产业。柳州具备良好工业基础,“柳工制造”与海工装备制造具有相通性,正在谋划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产业链。

边海衔接。广西沿边地区拥有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开发开放平台功能,正在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深化拓展东西部产业协作,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向海图强,拓宽发展新通道。山海统筹、江海贯通、边海衔接的互惠双赢、协调发展新路子,将实现百川到海。

5.创新求变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背靠中南西南,拥抱北部湾,承东启西,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既是开放窗口,也是战略腹地,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回顾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从2004年首届“共注合作之水启动时代之钟”,到2023年第20届“镶钻成冠美好未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并进、山海同行、共绘蓝图的开放画卷,徐徐铺展在世界面前。

20载一路走来,东博会和峰会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共赢,累计举办300多场部长级高层论坛,搭建40多个领域的部长级沟通机制,覆盖经贸、产能、港口、金融等40多个重点领域,形成中国东盟加强协商的“南宁渠道”,书写“黄金十年”到“钻石十年”,再到“镶钻成冠”的宏伟篇章。

向海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广西一方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等一批跨省产业园区扎根北部湾。

另一方面,深化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开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中马“两国双园”新模式,建设中国在印尼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东盟连续24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科技创新是向海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广西海洋产业起步晚,海洋科技力量薄弱,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海洋事业更上新台阶,当务之急是弥补科技力量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海洋科研机构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广西海洋研究院获批设立;2018年,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北部湾大学揭牌;2023年,广西海洋科学院组建……一个个科研机构的诞生,使得广西海洋科技力量得到快速提升。

海洋是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广西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动能,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校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海洋教育水平,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拥有海洋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4家,培育自治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5家,海洋四所、广西海洋研究院等涉海机构加快发展,玉柴、南南铝、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一批向海骨干企业加速形成技术创新优势,北部湾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本科高校建有涉海相关学科,广西财经学校等高校在向海经济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6.经验与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凝聚向海共识作为前提。向海图强,重在突出创新求变谋发展、凝聚各方发展共识。广西牢记总书记嘱托,引导全区上下拓宽向海视野、凝聚向海共识、强化向海思维,进一步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以思想观念更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出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接续实施两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汇聚起向海图强的强大政策合力。通过建立一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高品质海洋周、海洋节、开海节、向海经济大讲坛等海洋特色活动,营造全区上下向海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始终坚持协同联动发展作为支撑。广西辖区内与海岸线最远的直线距离不过500公里,从大范围上讲,都属于沿海地区。当地通过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深入推进南北钦防一体化,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协调发展,促进区内腹地特色产业向海发展,进一步激活“蓝色基因”、做大“蓝色蛋糕”、做强“蓝色产业”。

三是始终坚持产业聚焦壮大作为基础。产业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广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努力打造全产业链条的向海产业集群,全力补短板、强基础、锻新板、拉长板推动向海产业振兴,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聚焦做好四篇强产业大文章,做精“原字号”,升级“老字号”,壮大“新字号”,拓展“外字号”,构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

四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道。广西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动能,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引进培养一批海洋科技人才。2018—2022年,全区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为52%,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为17%,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0%,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海洋产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撑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作为突破。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广西牢牢把握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经贸协定,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六是始终坚持人海和谐共生作为方向。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强区建设。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入海河流整治效果明显,入海河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近岸海域水质连年考核均为“优”,累计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正在形成。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王瑾雯,广西财经学院教授陈修谦,广西海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尔江,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朝晖,南宁市社会科学院东盟研究所所长周博,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姚其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