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简体版|繁体版|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向海图强 > 保税物流体系

多式联运或成为“中国智造”广大市场

2019-09-04 16:06     来源: 多式联运网     作者: 多式联运网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是需要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多式联运的起步和发展,也是得益于运输技术装备的创新和快速增长的全球贸易,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事实。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历程表明,物流业和制造业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市场、互为供给,联动创新,融合发展。制造业为物流业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制造业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物流占比达90%。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其价值在于优化全球供应链,推动了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广义的物流装备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快速增长的多式联运装备市场。

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两业联动发展中我国多式联运装备市场的发展潜力。

一、物流业迭代升级为两业联动创新提供机遇

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20年,期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内涵不断演变。早期两业联动策略始于物流业被认定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物流业与制造业也在双轮驱动中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物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业联动的内涵和重点任务也在不断演变,不断丰富。

当前,两业联动模式面临全面升级,物流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一是开启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时期。过去十年快速出现的物流业态,有些尚未成熟便被智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替代。二是电子商务、新零售、新业态催生了物流新市场。三是多式联运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优化运输链,需要解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限衔接和合理分工,提升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运输链的服务效率使得物流链得以持续优化。航空、铁路、港航企业都在向现代物流领域延伸。四是“一带一路”带动国际物流通道发展。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带来我国传统的物流通道出现变化,新型国际物流通道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

面对物流业新市场和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两业联动的内涵发生质的变化,联合创新,互为市场,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物流业技术创新比以往都更加迫切。我国物流业不再是满足和服务制造业的“跟进行业”,其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物流业已从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上升为战略性、引领性行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新市场、新业态、新平台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

物流业的下一轮发展要靠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物流业新装备、新技术的市场需求也将进入成长期,在提供智能化、标准化、定制化、集成化的物流运营方案过程中,新的技术装备将是核心竞争力。

二、物流业成为“中国智造”大市场

中国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装备的千亿级市场。物流装备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机械化时期、自动化时期、高柔性自动化时期、智慧物流发展时期。物流运输装备、仓储分拣装备、货运场站装备、转运搬运装备、集装化运载单元、物联网集成技术等物流业全生态链的装备需求,都将面临存量市场更新换代,增量市场全面创新的发展特征。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热点也表现为多元化,既有高端制造带动的需求,也有电子商务带动的市场,更有传统大宗物资的装备市场。根据行业分析,2017年我国物流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47亿元,年均增速约为30%。预计2020年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

智能物流将成为两业联动的引擎。我国物流业发展源于制造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装备行业是随着中国的工业崛起而应运而生的。我国物流装备加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对智能物流装备需求显现。我国物流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智能物流装备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和快递业的高速发展,智能分拣设备、立体货架等智能物流装备需求增加。原来以叉车、托盘、货架等为主体的普通物流设备,正在被自动引导车、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系统等智能物流装备所取代。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全面推进,智能物流系统作为智能工厂的核心组成部分,呈现出四大发展特点:一是全流程数字化;二是网络化,各种设备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连接在一起;三是高柔性的自动化包括物流作业流程、硬件以及系统布局上的柔性化;四是智能化,通过各种设备将生产环节智慧相联,使其具有自主决策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即改变了制造业发展模式,也在改变物流业的服务模式。因此“智能”的同步升级,将两业联动赋予了新的技术内涵,产生了新的创新组合。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制造业与物流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步升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的制造模式,也将到来。充分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特征。

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也带动了物流业系统集成服务能力的完善,物流商不再仅是提供单一物流服务,而是通过集成服务能力,提供供应链全面解决方案。当前,物流系统集成商的重点企业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年增长速度都在25%-35%左右。2018年中国各类物流机器人销售量至少增长30%以上。智能物流推动了物流系统集成市场快速发展,集成商围绕智能物流进行探索和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智能物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综合来看,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增长继续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综合增长率会持续在20%左右。5G的到来,势必加速物流产业的迭代,一些尚未完成信息化时代任务的物流模式,已经很难跨越智能化的门槛了。

三、推动形成物流技术装备的产业集群

我国物流装备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处于群雄逐鹿的局面,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布局,也没有呈现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我国有数千家物流装备企业,物流装备市场集中度不高。物流装备制造区域中,以东南沿海最为领先,其中上海市物流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占整个行业的比重高达12%。物流装备制造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优势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带以及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国内物流装备企业主要为安徽合力、今天国际、北自所、新松机器人等。

我国亟待建立物流产业集群。应从产业融合的思路推进物流产业集群的建立。一是推动物流装备与交通运输装备集群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往往布局在交通枢纽城市,物流网络设施与交通设施边界模糊,形成交通促进物流发展、物流带动交通转型的集成服务模式。二是物流装备产业与物流枢纽集群发展。随着物流园区向物流枢纽转型,基于港口优势、陆港优势、园区优势的物流枢纽经济逐步形成。物流装备制造业在物流活动集群地区,便于开展技术创新的并行工程,建立“以用带产”、“产用结合”市场联动模式。三是物流装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电商、快递和冷链等居民生活消费物流需求占比提高;将大数据产业、物联网技术集群为物流装备赋予智慧能量。培育智能物流系统集成供应能量,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物流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系统等智能物流装备成套系统。

四、多式联运带动集装箱化装备更新换代

多式联运是我国物流业的首要工程,发展多式联运是国家内陆市场扩大开放、建立新型国际物流通道、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调整运输结构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国多式联运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产业实践进入全面启动阶段,进入提速发展时期。

我国是集装箱生产大国,连续27年蝉联世界产销量冠军,占了全球96%的市场份额。我国的集装箱制造能力已经形成全产品系列、全供应配套能力、全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可轻易替代的市场。但是我国国内运输中,集装箱化率极低,每年大量的长距离的大宗物资的运输,依然是通过公路整车运送。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应用不足制约着多式联运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内陆市场集装箱化水平低。我国货运市场集装化率远远落后于发到国家,以集装箱为代表的标准化装载单元应用不足。适用于中国内陆市场的大容积集装箱保有量不高,适用于冷链、化工、工程大件、商品车等集装箱,远远不能满足特殊货运的内陆市场要求。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LNG箱、商品车专用集装箱、内陆使用的干散货箱等应用水平更低。二是多式联运转运、装载设备老旧。大部分铁路货运场站的装卸设备老旧,故障率高,一些铁路货场由于场地作业条件限制,不能配置集装箱装卸设备,成为制约多式联运的发展。当前港口设备正处于自动化向智能化更新换代的时期,智慧港口、无人化码头正在兴起,但是内陆地区多式联运场站还保留人力作业,机械化进程尚未完全实现,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能力受到制约。三是多式联运运载工具严重短缺,制约系统运行效率。现有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约1.2万辆,占货车总比重不足2%,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占比普遍在10%-20%。我国公路上运行的集装箱半挂车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港口,内陆地区集装箱半挂车数量较少,导致场站到库(门)的集装箱公路短驳成本较高,耗费了较高的全程运输成本。四是新型装备产业化进程缓慢。近些年国内纷纷开始尝试的驮背运输、商品车多式联运等,还没有在通道开展应用。受定型和许可认证程序等因素制约,公铁两用车、航空货物整板运输专用车、商品车可拆卸式专用装载托架等,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产业化应用步伐缓慢。五是多式联运装备智能化市场亟待开发。我国运输装备发展的阶段分析,不论是港口、水运装备,还是铁路货运装备,大多处在升级更新换代的时期。以智能化引领多式联运装备升级,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多式联运发展重要任务。利用物流网技术,满足运力的即时调拨,货物的即时追踪,货物状态的及时监控,装箱单、运单、结算单的即时比对等多式联运服务要求。许多地区在物流通道建设中,还没有将联通的智能化提到议事日程。

根据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得要求,到2020年,我国多式联运量要增长20%,达到30亿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多式联运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带动的多式联运相关装备的需求也将扩大。据推测,我国每年多式联运相关技术装备的产业规模不会低于500亿元。

五、中车长江智能空轨多式联运转运系统案例

中车集团是我国具备铁路运输装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大型国企,世界铁路装备行业技术领军企业。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经验和能力,创新研发了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简称空轨系统),该系统于2016年完成技术方案设计工作,并建设了296米的试验线路,已通过多项安全认证和技术认证,取得100多项专利。目前空轨系统运营试验和系统调试已完成,具备产业化应用推广条件。

我协会经多次实地调研和论证,认为空轨系统通过建立空中立体通道,提供的多式联运转运综合解决方案,能够有效解决港城矛盾、多式联运场站间“中间一公里”邻而不接和连而不畅等问题。该项目契合当前国家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调整运输结构的发展方向,可作为国家多式联运转运装备技术创新的重大项目。是我国制造业向物流市场新需求、新问题发起技术挑战的典型案例,是将中国制造业能力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型的样板。

智能空轨系统基本情况

系统构成。空轨系统着力打造多式联运转运的系统全面解决方案,分为装备系统(硬系统)和运营操作方案(软系统)两大部分。装备系统由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研发生产,该系统通过立体交通原创,以空中轨道实现集装箱(及各种集运载单元)在各集散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以达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物流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满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转换。装备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轨道系统、货运动车、供电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转接系统。运营操作方案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提供,由一系列手册构成,是保证装备系统能够有效使用的基础。其中包括了物流运营手册、应用环境手册、安全管理手册、海关监管方案、系统评审方案、信息连通方案等。

主要功能。空轨系统利用空中立体通道可以跨水域、坡路建造,实现集装箱及各种集运载单元在各集散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任意提取或转运20英尺、40英尺、45英尺等各种标准集装箱以及专用集运载单元,以达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物流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与现有基础设施、信息统统进行融合,满足标准化运载单元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转换。空轨系统简介见附件。

智能空轨系统应用价值

空轨系统广泛应用于港口场站、铁路货运场站、机场货运场站、大型物流园区、国际陆港、大型制造企业等场景,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示范引领效应,能够有效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港城矛盾不断恶化引起的社会问题。空轨系统彻底解决客货同道、路权交叉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及安全隐患问题,降低燃油卡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公路、铁路运输引起沿线的噪声问题,从治本上改变货物运输环境,有效缓解港城矛盾进一步恶化。

 “中间一公里”制约多式联运发展难题。空轨系统解决多式联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物流基础设施连而不畅或“中间一公里”邻而不接问题,破解多式联运跨运输方式的末端微循环瓶颈制约,促进单一基础设施由孤点到网络节点转变,实现设施连通、功能互补的协同发展。

解决传统集疏运方式难以提升的转运效率问题。空轨系统解决因土地、规划、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公路或铁路进港进园区受限问题,为集疏运体系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传统转运设施、装备、操作引起的倒装次数过多,转运效率低下问题,实现批量化、高效化转运。

解决多式联运监管场地分离的问题。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不同运输方式各自建立的海关监管中心,导致海关监管资源分散,海关总署提出建立“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可以有效引导各地对于不同运输方式监管的场地共用的建设模式。如果采用空轨系统,可将空轨线路视同为一套大型集装箱分拣线,既可以将港、场、站的集装箱进行分类分流,也可以解决在转运过程中海关监管问题。

解决多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优化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公路、铁路集疏运方式,空轨系统在作业效率、作业安全、空间节约、绿色发展、智能控制、创新带动等方面优势明显。经我协会初步测算,空轨系统比公路卡车碳排量减少95%,运营成本为公路卡车的80%;空轨系统转运效率是公路卡车的3倍,铁路专用线1.5倍,铁路专用线整体投资的80%;用地为公路建设用地的50%,铁路建设用地的30%,有效降低道路养护成本或新建集疏运公路投资。

支持创新项目发展的建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指导和论证该系统对于我国综合交通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将空轨系统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途径之一加以关注,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指导企业不断完善系统方案。明确空轨系统的行业归属,作为新制式轨道交通领域应用,以便对应国家相关项目政策和行业规范。

列为国家部委重点扶持创新型项目。将空轨系统列为全国多式联运领域重点产业创新项目和“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项目,出台具体支持措施。

协调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产业应用。空轨系统产业应用相关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海关监管、项目审批、安全生产管理等国家部委,协同支持空轨系统产业应用。(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向海图强 > 保税物流体系

多式联运或成为“中国智造”广大市场

2019-09-04 16:06     来源: 多式联运网     作者: 多式联运网

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是需要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多式联运的起步和发展,也是得益于运输技术装备的创新和快速增长的全球贸易,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事实。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历程表明,物流业和制造业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市场、互为供给,联动创新,融合发展。制造业为物流业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制造业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物流占比达90%。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其价值在于优化全球供应链,推动了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广义的物流装备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快速增长的多式联运装备市场。

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两业联动发展中我国多式联运装备市场的发展潜力。

一、物流业迭代升级为两业联动创新提供机遇

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20年,期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内涵不断演变。早期两业联动策略始于物流业被认定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物流业与制造业也在双轮驱动中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物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业联动的内涵和重点任务也在不断演变,不断丰富。

当前,两业联动模式面临全面升级,物流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一是开启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时期。过去十年快速出现的物流业态,有些尚未成熟便被智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替代。二是电子商务、新零售、新业态催生了物流新市场。三是多式联运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优化运输链,需要解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限衔接和合理分工,提升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运输链的服务效率使得物流链得以持续优化。航空、铁路、港航企业都在向现代物流领域延伸。四是“一带一路”带动国际物流通道发展。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带来我国传统的物流通道出现变化,新型国际物流通道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

面对物流业新市场和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两业联动的内涵发生质的变化,联合创新,互为市场,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物流业技术创新比以往都更加迫切。我国物流业不再是满足和服务制造业的“跟进行业”,其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物流业已从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上升为战略性、引领性行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新市场、新业态、新平台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

物流业的下一轮发展要靠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物流业新装备、新技术的市场需求也将进入成长期,在提供智能化、标准化、定制化、集成化的物流运营方案过程中,新的技术装备将是核心竞争力。

二、物流业成为“中国智造”大市场

中国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装备的千亿级市场。物流装备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机械化时期、自动化时期、高柔性自动化时期、智慧物流发展时期。物流运输装备、仓储分拣装备、货运场站装备、转运搬运装备、集装化运载单元、物联网集成技术等物流业全生态链的装备需求,都将面临存量市场更新换代,增量市场全面创新的发展特征。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热点也表现为多元化,既有高端制造带动的需求,也有电子商务带动的市场,更有传统大宗物资的装备市场。根据行业分析,2017年我国物流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47亿元,年均增速约为30%。预计2020年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

智能物流将成为两业联动的引擎。我国物流业发展源于制造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装备行业是随着中国的工业崛起而应运而生的。我国物流装备加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对智能物流装备需求显现。我国物流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智能物流装备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和快递业的高速发展,智能分拣设备、立体货架等智能物流装备需求增加。原来以叉车、托盘、货架等为主体的普通物流设备,正在被自动引导车、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系统等智能物流装备所取代。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全面推进,智能物流系统作为智能工厂的核心组成部分,呈现出四大发展特点:一是全流程数字化;二是网络化,各种设备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连接在一起;三是高柔性的自动化包括物流作业流程、硬件以及系统布局上的柔性化;四是智能化,通过各种设备将生产环节智慧相联,使其具有自主决策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即改变了制造业发展模式,也在改变物流业的服务模式。因此“智能”的同步升级,将两业联动赋予了新的技术内涵,产生了新的创新组合。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制造业与物流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步升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的制造模式,也将到来。充分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特征。

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也带动了物流业系统集成服务能力的完善,物流商不再仅是提供单一物流服务,而是通过集成服务能力,提供供应链全面解决方案。当前,物流系统集成商的重点企业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年增长速度都在25%-35%左右。2018年中国各类物流机器人销售量至少增长30%以上。智能物流推动了物流系统集成市场快速发展,集成商围绕智能物流进行探索和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智能物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综合来看,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增长继续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综合增长率会持续在20%左右。5G的到来,势必加速物流产业的迭代,一些尚未完成信息化时代任务的物流模式,已经很难跨越智能化的门槛了。

三、推动形成物流技术装备的产业集群

我国物流装备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处于群雄逐鹿的局面,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布局,也没有呈现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我国有数千家物流装备企业,物流装备市场集中度不高。物流装备制造区域中,以东南沿海最为领先,其中上海市物流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占整个行业的比重高达12%。物流装备制造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优势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带以及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国内物流装备企业主要为安徽合力、今天国际、北自所、新松机器人等。

我国亟待建立物流产业集群。应从产业融合的思路推进物流产业集群的建立。一是推动物流装备与交通运输装备集群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往往布局在交通枢纽城市,物流网络设施与交通设施边界模糊,形成交通促进物流发展、物流带动交通转型的集成服务模式。二是物流装备产业与物流枢纽集群发展。随着物流园区向物流枢纽转型,基于港口优势、陆港优势、园区优势的物流枢纽经济逐步形成。物流装备制造业在物流活动集群地区,便于开展技术创新的并行工程,建立“以用带产”、“产用结合”市场联动模式。三是物流装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电商、快递和冷链等居民生活消费物流需求占比提高;将大数据产业、物联网技术集群为物流装备赋予智慧能量。培育智能物流系统集成供应能量,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物流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系统等智能物流装备成套系统。

四、多式联运带动集装箱化装备更新换代

多式联运是我国物流业的首要工程,发展多式联运是国家内陆市场扩大开放、建立新型国际物流通道、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调整运输结构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国多式联运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产业实践进入全面启动阶段,进入提速发展时期。

我国是集装箱生产大国,连续27年蝉联世界产销量冠军,占了全球96%的市场份额。我国的集装箱制造能力已经形成全产品系列、全供应配套能力、全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可轻易替代的市场。但是我国国内运输中,集装箱化率极低,每年大量的长距离的大宗物资的运输,依然是通过公路整车运送。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应用不足制约着多式联运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内陆市场集装箱化水平低。我国货运市场集装化率远远落后于发到国家,以集装箱为代表的标准化装载单元应用不足。适用于中国内陆市场的大容积集装箱保有量不高,适用于冷链、化工、工程大件、商品车等集装箱,远远不能满足特殊货运的内陆市场要求。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LNG箱、商品车专用集装箱、内陆使用的干散货箱等应用水平更低。二是多式联运转运、装载设备老旧。大部分铁路货运场站的装卸设备老旧,故障率高,一些铁路货场由于场地作业条件限制,不能配置集装箱装卸设备,成为制约多式联运的发展。当前港口设备正处于自动化向智能化更新换代的时期,智慧港口、无人化码头正在兴起,但是内陆地区多式联运场站还保留人力作业,机械化进程尚未完全实现,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能力受到制约。三是多式联运运载工具严重短缺,制约系统运行效率。现有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约1.2万辆,占货车总比重不足2%,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占比普遍在10%-20%。我国公路上运行的集装箱半挂车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港口,内陆地区集装箱半挂车数量较少,导致场站到库(门)的集装箱公路短驳成本较高,耗费了较高的全程运输成本。四是新型装备产业化进程缓慢。近些年国内纷纷开始尝试的驮背运输、商品车多式联运等,还没有在通道开展应用。受定型和许可认证程序等因素制约,公铁两用车、航空货物整板运输专用车、商品车可拆卸式专用装载托架等,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产业化应用步伐缓慢。五是多式联运装备智能化市场亟待开发。我国运输装备发展的阶段分析,不论是港口、水运装备,还是铁路货运装备,大多处在升级更新换代的时期。以智能化引领多式联运装备升级,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多式联运发展重要任务。利用物流网技术,满足运力的即时调拨,货物的即时追踪,货物状态的及时监控,装箱单、运单、结算单的即时比对等多式联运服务要求。许多地区在物流通道建设中,还没有将联通的智能化提到议事日程。

根据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得要求,到2020年,我国多式联运量要增长20%,达到30亿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多式联运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带动的多式联运相关装备的需求也将扩大。据推测,我国每年多式联运相关技术装备的产业规模不会低于500亿元。

五、中车长江智能空轨多式联运转运系统案例

中车集团是我国具备铁路运输装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大型国企,世界铁路装备行业技术领军企业。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经验和能力,创新研发了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简称空轨系统),该系统于2016年完成技术方案设计工作,并建设了296米的试验线路,已通过多项安全认证和技术认证,取得100多项专利。目前空轨系统运营试验和系统调试已完成,具备产业化应用推广条件。

我协会经多次实地调研和论证,认为空轨系统通过建立空中立体通道,提供的多式联运转运综合解决方案,能够有效解决港城矛盾、多式联运场站间“中间一公里”邻而不接和连而不畅等问题。该项目契合当前国家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调整运输结构的发展方向,可作为国家多式联运转运装备技术创新的重大项目。是我国制造业向物流市场新需求、新问题发起技术挑战的典型案例,是将中国制造业能力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型的样板。

智能空轨系统基本情况

系统构成。空轨系统着力打造多式联运转运的系统全面解决方案,分为装备系统(硬系统)和运营操作方案(软系统)两大部分。装备系统由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研发生产,该系统通过立体交通原创,以空中轨道实现集装箱(及各种集运载单元)在各集散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以达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物流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满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转换。装备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轨道系统、货运动车、供电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转接系统。运营操作方案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提供,由一系列手册构成,是保证装备系统能够有效使用的基础。其中包括了物流运营手册、应用环境手册、安全管理手册、海关监管方案、系统评审方案、信息连通方案等。

主要功能。空轨系统利用空中立体通道可以跨水域、坡路建造,实现集装箱及各种集运载单元在各集散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任意提取或转运20英尺、40英尺、45英尺等各种标准集装箱以及专用集运载单元,以达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物流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与现有基础设施、信息统统进行融合,满足标准化运载单元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转换。空轨系统简介见附件。

智能空轨系统应用价值

空轨系统广泛应用于港口场站、铁路货运场站、机场货运场站、大型物流园区、国际陆港、大型制造企业等场景,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示范引领效应,能够有效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港城矛盾不断恶化引起的社会问题。空轨系统彻底解决客货同道、路权交叉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及安全隐患问题,降低燃油卡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公路、铁路运输引起沿线的噪声问题,从治本上改变货物运输环境,有效缓解港城矛盾进一步恶化。

 “中间一公里”制约多式联运发展难题。空轨系统解决多式联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物流基础设施连而不畅或“中间一公里”邻而不接问题,破解多式联运跨运输方式的末端微循环瓶颈制约,促进单一基础设施由孤点到网络节点转变,实现设施连通、功能互补的协同发展。

解决传统集疏运方式难以提升的转运效率问题。空轨系统解决因土地、规划、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公路或铁路进港进园区受限问题,为集疏运体系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传统转运设施、装备、操作引起的倒装次数过多,转运效率低下问题,实现批量化、高效化转运。

解决多式联运监管场地分离的问题。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不同运输方式各自建立的海关监管中心,导致海关监管资源分散,海关总署提出建立“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可以有效引导各地对于不同运输方式监管的场地共用的建设模式。如果采用空轨系统,可将空轨线路视同为一套大型集装箱分拣线,既可以将港、场、站的集装箱进行分类分流,也可以解决在转运过程中海关监管问题。

解决多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优化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公路、铁路集疏运方式,空轨系统在作业效率、作业安全、空间节约、绿色发展、智能控制、创新带动等方面优势明显。经我协会初步测算,空轨系统比公路卡车碳排量减少95%,运营成本为公路卡车的80%;空轨系统转运效率是公路卡车的3倍,铁路专用线1.5倍,铁路专用线整体投资的80%;用地为公路建设用地的50%,铁路建设用地的30%,有效降低道路养护成本或新建集疏运公路投资。

支持创新项目发展的建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指导和论证该系统对于我国综合交通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将空轨系统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途径之一加以关注,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指导企业不断完善系统方案。明确空轨系统的行业归属,作为新制式轨道交通领域应用,以便对应国家相关项目政策和行业规范。

列为国家部委重点扶持创新型项目。将空轨系统列为全国多式联运领域重点产业创新项目和“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项目,出台具体支持措施。

协调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产业应用。空轨系统产业应用相关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海关监管、项目审批、安全生产管理等国家部委,协同支持空轨系统产业应用。(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